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武夷古村落,何以成就東西方茶貿(mào)傳奇?

  東南網(wǎng)4月21日(記者 盧金福 肖練冰 文/圖)20日,在北京工作的德國游客沃安迪一家三口慕名來到武夷山下梅村游覽。他們參觀了鄒氏宗祠、鄒氏大夫第、西水別業(yè)等古建筑,品嘗了醇厚的武夷巖茶,在茶香中感受百年茶韻。

村民在精選茶。
村民在精選茶。

  這場旅程讓沃安迪一家探尋了萬里茶道的悠久歷史,他感慨道:“沒想到幾百年前,這里的茶葉就已跨越萬里,走進歐洲各國百姓家中,成為中歐交流的重要紐帶!

采訪團在下梅村參觀。
采訪團在下梅村參觀。

  這個隱匿于武夷山麓的小村落,曾是貫通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影響力遠及萬里之外的俄羅斯與歐洲市場。

下梅村歷史上的茶與外貿(mào)。
下梅村歷史上的茶與外貿(mào)。

  下梅村位于重要茶產(chǎn)區(qū)武夷山的東部,處于連接福建與內(nèi)陸地區(qū)的交通要道上。當溪自村中橫貫,與梅溪匯成“丁”字形,最后匯入崇陽溪,形成了天然的水運樞紐,為茶葉的大規(guī)模外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詹月仙是下梅村的村民,從事旅游講解工作有20來年。她站在下梅村一面墻的“萬里茶路世紀脈動”手繪地圖前還原了一片茶葉的艱辛旅程:在清代時期,“萬里茶道”從下梅村出發(fā),途經(jīng)9個省(區(qū)),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而后輾轉(zhuǎn)銷往西伯利亞、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歐洲。這條全長1.3萬公里的貿(mào)易路線,連接了中國、蒙古、俄羅斯三國200多個城市,穿越了草原、戈壁、沙漠。

  “恰克圖的名字是音譯過來的,意為‘有茶的地方’!闭苍孪筛嬖V記者,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游牧民,他們喜歡用飲茶來消食化膩,而武夷巖茶特有的醇厚口感受到歡迎。

  詹月仙說,當時茶商將武夷巖茶壓制成便于運輸?shù)牟璐u,以竹篾封裝,有耐儲存、抗顛簸的特性,能夠經(jīng)受長途運輸?shù)目简,并在抵達目的地后仍保持優(yōu)良品質(zhì)。

  下梅村能夠成為萬里茶道的重要貿(mào)易地,除了地理優(yōu)勢外,更得益于當?shù)夭枭碳易迮c山西商人形成的強大商業(yè)聯(lián)盟。當時,晉商與當?shù)夭枭碳易搴献,在此設(shè)立茶莊、茶坊,收購、加工茶葉,形成了成熟的茶葉貿(mào)易體系。

  “10幾年前熱播電視劇《喬家大院》的主人公喬致庸,就是通過和下梅做茶葉貿(mào)易生意賺得了‘第一桶金’,積累財富后擴建了喬家大院!庇握苍抡f,喬致庸與當?shù)剜u氏等茶商合作,收購茶葉并加工成便于運輸?shù)牟璐u。

  下梅村還出現(xiàn)了“景隆號”“集春號”“素蘭號”等種眾多茶葉字號。鄒氏是下梅村第一大姓,晉商與鄒氏共同創(chuàng)立的“景隆號”商號,成為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茶葉品牌之一,雙方合作百余年,將武夷茶的香氣帶到了世界各地。

  19世紀末,隨著海運的發(fā)展和俄羅斯對中國茶葉需求的減少,這條陸上茶道逐漸衰落。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萬里茶道再次引世人關(guān)注。201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武夷山“國際貨運班列”、首列“大紅袍號”列車相繼從武夷山開行,譜寫“萬里茶道”的新篇章。在全球化面臨挑戰(zhàn)的今天,萬里茶道所代表的互聯(lián)互通、文明互鑒精神,更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