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福建新聞正文

【中國新聞周刊】北京中考新政,釋放哪些信號?

  北京中考改革迎來重磅消息。9月26日,北京市教委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此次改革將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科目分為考試、考查和考核三類,兼顧分數(shù)評價與等級評價,將從今年9月升入八年級的學生起開始施行,2025年迎來首考。

  依據(jù)改革方案,歷史、地理、化學、生物這“小四科”變?yōu)榈燃壴u價進行考查。不少家長對科目調整感到欣喜,認為能給孩子減負;也有家長認為,改革某種程度上增加了“主課”的分值權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次改革方案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為高中選拔具備多種優(yōu)勢潛力的學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渠道。

  “大減法、小加法”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李奕在26日的發(fā)布會上介紹了《關于深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相關內容。李奕稱,此次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大減法、小加法”。

  “大減法”將分數(shù)評價科目聚焦在道德與法治、語文、數(shù)學、外語、物理、體育與健康6門。原來“全科全考”下的歷史、地理、化學、生物變?yōu)榈燃壴u價,在升學中作為參考而非分數(shù)成績。此外,道德與法治、語文、數(shù)學、外語、物理科目筆試安排在九年級第二學期,減少了考試頻次。

  “小加法”則體現(xiàn)在強化綜合素質評價上。道德與法治80分,筆試變?yōu)殚_卷,將“綜合素質評價日常行為”計入成績,占10分。物理80分,將實驗操作計入成績,占10分。體育加強了過程性考核,學生在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進行體質健康考核,加上八年級第二學期開卷考試一共40分,九年級現(xiàn)場考試則占30分,合計70分。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始終是教育改革的出發(fā)點。北京方案回應“雙減”要求,是針對學生學業(yè)負擔重的一次積極嘗試。在教育部“全科開考、全考全用”的要求下,北京把“全考”分為考試、考查、考核,把“全用”區(qū)分為用于“畢業(yè)和升學”“畢業(yè)和升學參考”,是此次改革最大的亮點。該方案兼顧了必要的學習負荷安排,以及學生全面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成長的原則。

  近年來,北京中考進行了多次改革探索。2018年被許多家長稱為北京中考改革“元年”,當年首次實施“3+3”選考模式,除了必考科目語數(shù)外,考生要從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5個科目中選考3科。總分580分中,將語數(shù)外各科分值由120分降為100分。2021年,在教育部“全科開考”要求下,北京中考科目增至10門,物理、道德與法治計入成績,“小四科”擇優(yōu)兩門計入成績,總分提升為660分。

  北京某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劉亮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此前10門全考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壓力!靶∷目啤睋駜(yōu)計入總分,但是地理和生物都是初二考試,化學和歷史是初三考試,因此大家會傾向于在初一初二選地理和生物,并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初三騰出時間來專攻剩下的“大五科”(語數(shù)外,物理,道德與法治)。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化學和歷史被冷落,不利于和高中課程的銜接。此外,過于擁擠的地理、生物賽道還可能催生大量課外班,不符合“雙減”精神,這次改革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李奕在發(fā)布會上強調了此次改革的總體思路,主要突出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既優(yōu)化考試的方式,也優(yōu)化計分方式,還將完善升學方式。他在答疑中提到,科目的調整不是簡單為了減負,而是根據(jù)初中階段相關學科特點、課時安排、課標要求來綜合確定的。落實“新課標”是科目調整的必要前提。

  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了最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即“新課標”),為各地課程和中考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新課標要求“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治愈學生反復刷題、機械記憶等頑疾,在課程結構和內容等方面做出修訂。例如,地理課程標準修訂后,以認識宇宙環(huán)境、地球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關系這條核心線索為主干,運用地理工具的同時強調參與地理實踐的重要性。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剛平去年4月曾對媒體表示,課程結構改革有利于知識技能的綜合養(yǎng)成,而內容改革則鼓勵學生通過項目、活動、實踐等方式主動學習。

  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郭城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說,道德與法治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需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此次改革開卷后,考試題目就可以更多納入社會中發(fā)生的問題和案例,鼓勵學生更多去理解、認識以及正確評價這些問題。

  尹后慶進一步指出,學業(yè)質量的關鍵不在于“考”的形式,而在于對所學知識理解基礎上的遷移和應用。只要設計好評價方式,不管用何種方式“考”都能促進教與學的優(yōu)化。當然,在“畢業(yè)和升學參考”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合理設計,以解決等級評價可能帶來的問題。

  對教學和教師要求更高

  杜妍的女兒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七年級,將在改革后的2026年迎來中考。她向《中國新聞周刊》分享了家長群的聊天記錄。她說,以前考試計分的科目多,而現(xiàn)在,但凡語數(shù)外等有一兩門弱勢,“卡脖子”現(xiàn)象就會很嚴重,所以其實對孩子能力要求更高了。另外,究竟該如何對待“小四科”的學習也是許多家長關注的重點。

  李奕表示,“小四科”學習在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的銜接不僅是知識的銜接,更多要激發(fā)學生產生興趣,培養(yǎng)學科思維,從而為高中階段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這也是添加實驗考核、增加實踐性的初衷?疾椤靶∷目啤辈皇菍λ鼈兊娜趸,而是促使這些學科擺脫應試,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對于物理和化學都是高考科目,為何新的改革方案只將物理作為考試科目計入中考成績,李奕稱,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也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初中階段的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探究性和實踐性最明顯的學科,也是學習時間相對更長一些的學科,對孩子科學素養(yǎng)形成具有特殊教育功能。將物理學科作為考試科目,既能考查物理學科特有的內容,又能考查自然科學類學科的素養(yǎng)內容,比如化學、生物學的探究能力、研究方法、科學態(tài)度等素養(yǎng)目標與物理學科基本一致。

  有家長擔心,中考化學調整為考查科目,而高中化學是計分科目,這樣改是否有利于初高中的銜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化學教師賀珊珊解釋說,通過初三一年的化學學習,最重要的讓孩子對化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具備一定的化學學科思維,并不是他背下了20種元素符號和一些反應方程式等就算是銜接好了。從教學上來說,改革后,要激發(fā)學生切實內在興趣和自主實踐探究精神。這也與現(xiàn)在高考重在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契合。

  對于計分科目更加集中的問題,儲朝暉指出,只要分數(shù)評價存在,“內卷”現(xiàn)象就存在。這不是單次、單科改革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結合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家長社會多方反饋尋求解決方案。郭城也表示,中考依然需要具備選拔功能,這一功能現(xiàn)在更多地被放到了“大五科”以及體育當中去。但“大五科”也是遵循新課標理念的,老派的題海戰(zhàn)術正在不斷淘汰,如今提倡“適中練習”。

  放棄題海、增加實踐意味著對教師教學方法的考驗。郭城認為,道德與法治卷面題目在未來會變得更“活”。開卷的題目解答不太可能直接在課本上找到,這不僅考驗學生,也對于教師平時的教授、課程內容的設計、考試題目的設計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尹后慶也表示,題目不會更難,而是以素養(yǎng)立意為主,注重聯(lián)系生活,在知識的應用中展現(xiàn)能力和對知識價值的理解。這對命題是挑戰(zhàn),對教學改革也是一種拉動。

  郭城分析稱,改革后“小四科”更科學,因為各科沒有主次之分,學生對這幾科的時間分布、精力分布、重視程度也沒有了等級劃分,可以真正培養(yǎng)興趣。

  李奕提到,政策發(fā)布后,還將修訂《北京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明確規(guī)定考試時間、成績呈現(xiàn)方式,以及實驗操作測試方案,制定道德與法治科目成績中計入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關結果的實施細則等。中考改革的配套措施也將并行。一是規(guī)范課程教學,合理設置課時,強化督導評估。二是提高命題質量,防止偏題、怪題、難題,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的內容。三是優(yōu)化招生機制,結合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fā)展,深化多元評價方式與招生錄取方式有機結合。

  近年來,全國各地也在對中考改革進行積極探索。例如河北2022年將道德與法治、歷史考試設為開卷。濟南在2018年將物理化學由分數(shù)評價改為等級評價,今年又改回分數(shù)評價。近日,深圳起草了《深圳市教育局關于深化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膶嵤┮庖(征求意見稿)》,改革包括道德與法治開卷、語文分值降低、物理化學實驗操作單獨記分等舉措,廣泛征求意見。儲朝暉表示,中考改革一直在盡可能淡化唯分數(shù)論的標準,讓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更好與高中教育相匹配,形成有效的選拔渠道。此次改革在他看來,為有效選拔打開了局面。

  (文中劉亮、杜妍為化名)